博物馆是保存和展示古物的地方。这些古物已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或几万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受到了自然或人为的破坏,甚至不堪一击。因此,博物馆保存和陈列的古物,既要满足观众对古物的欣赏,又要考虑存放条件对文物的破坏作用。
文物在博物馆收藏后被损坏的现象依然普遍,这与博物馆展览的收藏环境密切相关。对文物特定环境的及时传递和控制的变化防止文物变质取决于采用哪些手段检测湿度和温度,使不适宜的环境尽快得到改善。文物珍宝分类分币,同档次文物分批存放。经检验,有机文物适宜的温湿度控制为10~18℃,相对温度为50~60%。无机物温度14~24℃,湿度30~45%相对湿度。储存温湿度波动越小越好,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
从上表可以看出,文物的保存条件可以分为几类,即按无机文物中的土壤营养分类的文物。无机文物的存放条件为:温度:14~24℃,空气湿度:30~55%RH,光照:150~300lux,空气污染应清洁,无灰尘和氯。
腐殖质文物的保存条件为:温度:14~20℃,空气湿度:50~60%,光照条件:50Lux,无紫外线,大气高度洁净,无有害刺激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由于有机文物和腐植酸文物对储存环境的要求不同,在考古施工现场条件下,文物临时仓库应准备两个房间或更少的房间,对无机文物和有机文物进行分类储存,并依次调控不同的温湿度变化指标。
条件不允许的,只能设在一个文物库房,临时库房的实施指标要根据当地主要自然特征确定。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机器质量的保存状态,则机器质量的保存状态被视为临时仓库的主要环境。为了小环境控制,将无机文物放入文物柜或箱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大量出土文物属于某一类文物,应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仓库的环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