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不仅讲述过去,也影响现在和未来。保护好、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发文推进文化大数据库工程,国家文物局也明确提出建立全国文物资源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全国文物资源大数据中心。
笔者认为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是文物基础数据库和人口数据库、土地数据库同样重要。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可以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场景;可以统计各种文物数据,了解文物的国情;可以通过展览展出、文物数据应用,服务大众;它可以通过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讲中国故事,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但是,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近年来,随着国家文物局综合管理平台、国家文物地理信息平台、随着国家文物局文化艺术行业展示监测平台的建成和行业数据的初步整合,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但也要意识到存在的不足。
首先,文物基础数据不全面,部分基础数据没有整合。例如,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双线数据,我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超过76万件,国家保护单位5058个,而国家文物地理信息平台上双线数据的文物保护单位只有70个;再比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资料还没有纳入国家文物局的信息系统。其次,文物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尚未建立。比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行政审批数据、世界文化遗产数据、长城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之间没有数据链接。*后,除了审批数据,其他数据还没有实现动态更新,比如可移动文物的动态登记、考古发掘、文保工程、文物修复、专项检查、专项调查、日常巡查、监测预警、预约参观等。
另一方面,从全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来看,要在目前已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的覆盖面、时间轴、路线图,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完成。
首先,明确覆盖范围。国家文物数据库建设应覆盖行业“物、事、人、费”四大类:
物:指文物,主要指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等相关文物、名镇、村庄历史街区红色革命历史区等与文物有关的主体;
事:指与文物相关的各种业务,包括审批、管理、保护、工程、研究、服务和其他相关业务;
人:指行业组织和从业人员,包括如单位性质、规模、学历等与机构相关的指标,以及与员工自身相关的学历、职称、人员培训等相关内容;
费:指文物经费,包括文物经费的来源规模和用途。
第二,整合现有数据。在界定大型数据库建设范围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在“十四五”这一时期的行业数据整合既包括国家文物局及其直属单位现有数据的整合,也包括各省文化机构和社会资源数据的整合。
三是实现文物数据的持续动态更新。建立健全文物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既要加强系统内文物数据的更新,也要纳入社会文物数据的更新。
1.建立和完善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数据动态化
使数据的覆盖范围动态更新、频次和内容,建立文物资源目录体系。动态更新的范围应包含在“物、事、人、费”并且根据不同的数据生成周期来确定更新频率比如,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的落地周期较长,可以适当延长更新频率;然而,博物馆的预定参观数据会不时变化,其动态更新应该是实时的;动态更新内容要筛选出能有效反映数据含义的指标和参数,真正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
准备数据动态更新的方式和条件。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可参考国家文物局综合管理平台、国家文物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经验,将其他数据系统与平台直接连接,完成数据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实施文化保护单位修复工程、验收等一些事中、通过系统建设,可以定期提交和更新事后管理数据。
补短板,明确急需补齐或更新的基础数据。如前所述,部分基础数据不完整,需要进一步收集数据补充基础数据比如数据差距大的两行数据,要尽快启动。
2.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物保护
在当前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格局下,为减少资金浪费,重复建设数据资源体系,应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物保护利用,逐步构建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设立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和鼓励企业、以及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公益捐赠;至于由市场力量产生的私人博物馆的收藏,例如,备案、文物数据资源拍卖等,应通过创新社会资源合作机制,为文物大数据建设注入社会能量。
*后,推动标准规范体系落地,实现数据互联共享。文物行业“物、事、人、费”生成的数据复杂,数据集成只是大数据库建设的开始在数据集成过程中,必须考虑数据标准化。
目前,文物行业形成了许多标准和规范,有力地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然而,与此同时,统一的行业标准尚未形成一方面,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其相关指标具有独特性,如各种文物病害及图形规格,病害成因及相关影响参数无法基于科研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配套的反馈评价机制和监督,无法推动行业标准体系的实施。数据标准化不仅包括文物行业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还包括标准规范的实施和监督。比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国家测绘局组织实施的CGCS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等行业标准建设、实施、落地推得好。
十四五”在此期间,建议将文物行业标准规范实施情况纳入工作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规范信息反馈和评价体系,并建立配套评价、督查、考核等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进一步推动标准规范体系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为文物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