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深圳市莞深恒源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1314484393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纸质档案灾害应急方案(档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时间:2022-01-28 11:37:24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853次

档案和数据具有价值属性和唯一性。如果它们在灾难中受损或严重受损,失去使用价值,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气候变化影响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灾害,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其中,洪涝、火灾、台风、地震、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较为常见,市政档案经常受到影响。灾害对国家档案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其他建筑物、设备、档案实体和信息工作者的危害。灾害不仅带来各种损失,还严重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因此,加强重大灾害后受损档案的急救工作研究,提升档案机构抵御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安全管理,*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市级档案的影响,是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人为灾害。人为灾害一般是多变的,只要预防和管理细致,就容易发生;灾害,尤其是灾难性地震,都是突发事件,大多难以预测和控制。一旦发生这种灾难,文件载体和信息安全将受到威胁,随之而来的将是大量的救援和人力物力的修复费用。过去的案例表明,主要灾害类型与洪水直接或间接相关。

比如地震对档案的直接破坏包括焚烧、高温老化、吸烟等。,间接损害包括被水淹或被消防污染等。地震造成其他建筑倒塌,图书馆内设施设备被毁,柜体系统倒塌或倾斜,档案被掩埋,伴随地震而来的大雨导致档案被淹没。

洪水是档案和数据损坏的常见情况之一。国外的典型例子,比如1966年佛罗伦萨特大洪水,损毁手稿200多万份。1986年,洛杉矶中心图书馆着火了。除了绘本,还有125万本书被烟熏渍。国内案例,如位于福州的文物局涌泉寺,2005年超强台风引发的山洪冲垮院墙,5000多册古籍被热水浸泡;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破坏了一座城市档案馆的其他建筑,随后的大雨导致被掩埋的档案被淋得湿透。洪水已经成为危害档案和数据的一个因素,我们必须在各种管理中注重预防。

浅析水浸对纸张和笔迹的危害

(一)纸张变形。纸张主要由纤维(即植物纤维)组成。果胶分子中的羟基(一OH)具有亲脂性,纸张表面存在毛细管(多孔体系),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正常情况下,纸的含水量为7%~8%。浸水时,由于含水量突然增加,分子团侵入膳食纤维大分子链之间,破坏纤维间氢键的粘附,造成纸张变形。如果洪水侵入仓库,纸张会被浸湿,特别是装订好的文件、封面等部分材料在水的作用下容易膨胀,造成部分部位变形,导致纸张保温性不断下降,出现断纸、粘连等现象。浸水后,纸张会留下水斑、泥斑等痕迹,影响文件和数据的原貌。

为了避免水浸事故对普通纸张的危害,在研究室进行了纸张吸水模拟实验。选择宣纸、皮纸、复写纸、书写纸包括新闻纸等。(由市场购入),准确称取试纸样品(样品存放条件:温度24℃,空气湿度55%),放入搪瓷盘中,加入足量的自来水提质,分别浸泡3小时和6小时,然后取出沥干明水,称重计算含水量增加量。测试表明,该试纸吸水能力明显。比如100克宣纸在水中浸泡3小时和6小时(实验室内温度为24℃),重量分别是浸泡前的4.88倍和4.93倍;在机制纸数据(论文集和广告册)的吸水性模型试验中,观察到纸在浸水6小时后凹陷变形。由于手工纸和纸的成分不同,不同种类的纸的耗水量和吸水率也不同。机制纸数据用水量变化见表一。

(二)纸张老化。在水浸状态下,纸张老化会加快,粗纤维会发生水解。水生的

其他杂质可能带来很多破坏性的影响,比如酸性杂质,成为纸张中各种化学效应的助推器,加速纸张老化的化学效应。另外,由于水中沉淀物等杂质的影响,污染了文件载体材料,一些配件腐蚀后污染纸纤维是很常见的。影响纸张浸水后损伤程度的因素包括:浸水时间、水的清洁度(是否含有泥土污物)、温度和湿度等。由于纸张浸水后绝缘性下降,如果长时间浸泡在含有大量杂质的水中,会加速纸张老化,容易损坏。

(三)手写扩散。常见的笔迹类型包括:墨水笔迹、墨水笔笔迹、中性笔笔迹、中性笔笔迹等。笔迹的药物成分包括色素和染料等。不同种类的字迹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耐水性差的字迹,如染料字迹,暴露在高温下容易扩散、渗透并逐渐消失。

(四)水浸导致发霉。档案被淹后,很容易出现发霉、粘纸等问题。人类的霉菌大多属于嗜温细菌和真菌,霉菌的萌发可以在一定的湿度下生长。特别的

特别是在极端洪涝的季节,往往是高温季节,高湿度的协同作用为霉菌等检疫性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一些珍贵文献中使用的封面材料是用丝绸等材料装饰的,使用的粘合剂主要是淀粉糊。这些材料都是霉菌很好的营养成分,这些材料在淹水或者在霉菌的滋生过程中容易发霉变质。

上述霉菌种的*适温度为20~30℃。在潮湿潮湿的条件下,不仅抗病能力强,而且分泌色素,印刷后形成黑色、灰褐色等斑块。有些物种可以分泌粘性液滴,这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纸质材料严重再生和发霉。据报道,有黑曲霉、绿色木霉、绿色木霉等。有各种大小颗粒的酶制剂,可以分解纸中的膳食纤维。有些菌株会产生苹果酸、草酸等柠檬酸,导致纸张酸度增加。有些种类是空气致敏细菌,会引起人体过敏。因此,洪水事故引起的霉变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

洪水档案急救工作案例及其启示

台风事件导致的洪水案例

2006年10月初,受强台风影响,短时暴雨天气淹没了南方某保险公司档案地下仓库,档案货架倒塌翻倒,仓库内的文件、会计档案、报刊被淹。灾害发生后,单位高度重视,形成了应急预案、应急启动、对外联系场所和救灾物资等。采用的应急响应计划如下:

1.紧急转移文件。配备动力泵,及时排出仓库内的积水;准备塑料桶(袋);运输包装;还提供中性洗涤剂;便携式照明设备;尼龙布;标签笔和其他急救材料。把涝档放在有支撑作用的篮子里,尽快等待救援。

2.冷冻处理。冷冻前,清除附着在纸张上的污垢、污渍等,用小刷子用清水冲洗去污,注意相关事项:仔细清洁污垢,避免纸张起皱;被明显污染物污染的,应当采取单独存放措施,防止交叉污染相邻档案;净化后的水浸档案用袋子包装,放入塑料桶中,然后运输到冷库(一18℃)冷冻,抑制螨虫和其他抑制微生物。

3.除湿和干燥处理。除湿机除湿干燥法用于批量对冷冻的水浸文件进行除湿干燥。在此过程中,注意了相关细节。例如,在对冷冻的水浸档案进行除湿和干燥之前,应该有一个缓冲过程。通过设置解冻室,可以达到缓冲作用,避免温度快速变化造成的二次伤害;除湿干燥时,将文件平放在木架上,避免纸张变形;定期监测和调节室温(室温控制在23~25℃,空气湿度50%~60%);观察纸张的含水量的变化;定期翻动纸张以加速除湿和蒸发;使固化速度均匀,防止纸张粘连。当纸的含水量下降到14%左右时,叠放一定厚度,并施加一定压力,使其干燥至平整状态下的正常含水量(7%~8%)。在此过程中,人才中心将保存在临时仓库中,并严格控制湿度调节。现场除湿过程中水浸文件的除湿和挥发速度结果见表4。

表中1号为目录文件(属永久保存),纸张为机制纸。除湿干燥前,夹住载玻片去除部分水分,所以固化速度比较快。2号、3号、4号纸也是机制纸,吸纸过程中不夹纸,文件比较厚,蒸发速度比较慢。经过连续三天的除湿干燥,可以观察到这些水浸档基本没有发霉的“风险”。通过现场观察,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所需设备易购买、室内温度、温湿度条件可控、纸张不易磨损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水浸文件、资料的抢救。由于企业工作人员的周密部署、有序施救、方法得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山区地方文物局应用上述方法抢救珍贵经书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重大灾害引发的洪水案例

2008年5月12日,因地震,灾区某档案室高楼受损,档案资料被掩埋。随后大雨淹没了档案库,部分档案严重损坏,有发霉、变形、粘连等情况。,而且灾难程度本来就复杂。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将挖掘出的档案装箱,紧急运往冷库,以抑制螨虫等有机物的持续危害;当当地环境和其他家庭条件改善后,真空干燥将分批进行,实现快速干燥。然后,对完全干燥的文件进行消毒(采用医用灭菌工艺,灭菌气体为己内酰胺)。

为保证消毒效果,在消毒清洗前,进行了熏蒸消毒试验(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承担),消毒效果评价方法参考《挥发性档案防霉剂防霉效果测定法》DA/T26—2000。试验表明,己内酰胺组样品无霉变,但实验组样品有明显的细菌繁殖。对破损档案进行灭菌消毒后,进行除尘去污、清除粘合剂、整平校正等修复方法。由于采取了合理的措施,损坏的档案得到了积极的抢救和提供使用。

(三)案例的启示

1.市政档案馆选址设计与建筑防灾。

灾害应急控制要从源头上解决。新建档案馆的园林设计应遵循“预防重于治疗,科学防治”的原则。高考文化分析、科学统筹、严格遵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以下简称《规范》)等国家标准建筑应从场地调查、灾害评估风险、灾害防控对策、建筑基础设计等方面入手。,构筑国家档案馆的保护屏障,并配备报警功能和建筑基础设计。

《规范》中规定“档案馆地址应是选择性高、场地干燥、排水顺畅、通风良好、环境舒适的地点”。一是防止大雨过后仓库被洪水冲走;二是防止底层仓库因浅层地下水高而温度过低;在布局结构、整体风格、选材等方面。,需统筹考虑市政档案的承重、防震、防火、防水、防潮、防污染等安全防护要求;在洪涝、风灾频发的地区,档案馆的线路设计应选择较为稳定的造型,抬高基础,选择防潮、防霉、抗风、阻燃效果优异的建筑材料,屋顶选用排水结构。各类承运仓库应避开底层和顶层易发生洪水的区域,库区应多注意排水管,仓库内不宜使用热水管取暖。应在库区的屋顶和地面进行防水工作。

考虑到发生灾害时档案的转移,应推广应用新的档案装具,如密集战备。

框架、机动性和灵活性等。,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安全地传输文件,并减少文件损坏。此外,针对此次灾害,对来馆的公众和馆内人员应采取疏散和救生措施。

2.制定防灾应急预案。

工作计划是指在灾害发生时,为防止灾害发生而采取的措施或降低人员和文件损坏程度的安全措施。制定预案前,要梳理本地区历史上发生过的灾害,分析可能发生的灾害和人为灾害,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完善应急预案;制定的应急预案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预防;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标准化体系,确保应急工作的实用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内容科学性,提高档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虽然应急预案不能避免灾害造成的档案实际损失,但可以大大降低危险。为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应建立应急演练联动机制;根据不同灾害对档案造成不同危害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地震应急处置教育培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面对灾害的科学应急能力。在突发事件和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包括集合物资的疏散、受损物资的应急处置,以及及时的人力、资金、物资等物资保障。

3.应对洪水灾害的方法。

灾后的文件需要快速正确的抢救。水浸泡后,纸质材料在潮湿肮脏的环境中会产生大量霉菌。霉菌会侵蚀文件载体材料和笔迹。因此,有必要尽快抢救处于浸水和严重潮湿状态的文件,以防止进一步损坏。以下程序可用于抢救损坏的文件。

(1)灾害情况调查和评估。

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和档案损毁,专家建议对灾情进行调查研究,确认损毁物资的范围、程度和危险性,以便尽快采取对策。包括主要受损文件载体、字迹材料类型、受损状况、受影响文件周围环境的湿度、清洁要求和检疫危害等。为灾害评估和制定救援计划提供参考。评估损害。编制档案损坏程度调查。将文件载体类型和损坏程度(泥斑、菌斑、水渍、粘结、破损面积、字迹扩散等)等信息记录到情况调查中;根据损坏情况和文件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各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缺乏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便于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抢救受损档案。

(2)制定救援计划。在研究、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救援工作方案。比如工作。

工艺、材料准备、破损档案移交、去污、冷冻处置、除湿干燥、防霉等核心技术细节。,以及温湿度控制和纸张含水率变化的监测方案等。确保有序、合理、高效地抢救和抢救保护受损档案;通过*畅通的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渠道,实施受损档案救助计划。

(3)选择合理的救援方法。水浸电子记录的抢救方法包括去污和冷冻。

定型、除湿、干燥等。可以按照《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中的“受损文件的紧急处理”和“受损文件的抢救和修复”进行。根据相关案例的经验,采用冷冻处理结合除湿机干燥法和完全干燥法的方法处理水浸文件效果更好。对水浸较少的破损档案,采用烘干法,而对水浸较多的档案进行冷冻,然后有计划地分批采用除湿机烘干法,完成对水浸档案的组织抢救。为了快速干燥冻结的文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真空干燥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档案在干燥过程中不易变质和粘连,变形小。它可以防止传统干燥方法环节多、效率低的缺点。同时也可以降低后续修复的难度。但是需要真空干燥设备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对于技术设定参数,应咨询技术保护专家。

(4)质量管理做好救援工作。要严格控制急救工作全过程管理质量,加强急救工作

质量管理.例如,在水浸档案的冷冻处置中,需要观察和监测冷冻场所的温度;除湿干燥时,需要定期监测环境温度和相对温度,使用**的仪器监测纸张的含水率的变化。为了保证救援工作的质量,可以根据选定的救援方法,选择相同的纸质材料或少量受灾档案进行测试,以确保选定的的方法是合理的。为有序高效抢救受灾档案提供依据。

预防档案事故和灾害已成为档案机构普遍关注的话题。必须总结和分析应急救援

救灾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建立防灾应急预案;建立严密的应对机制、合作机制、各项措施和防灾救灾措施;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和事故应急教育培训。只有学会如何进行急救,合理处置受损档案,掌握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灾害损失的知识,增强国家档案馆人员的防灾应急救援能力,才能使防灾工作真正有效,更好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档案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