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深圳市莞深恒源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1314484393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保护古籍的科学方法

时间:2022-01-16 12:40:23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3274次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以文字为载体的古老历史文明,深深隐藏在无数传统典籍中,这是灿烂的文明传统文化能够永存的重要秘密之一。自文献产生以来,古代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古籍整理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许多开创性工作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几千年来,由于各种人为灾害,大量珍贵的古籍流失,给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政治和战争,历史上烧毁和丢失的书籍不计其数。古书除了很多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的破坏。在科学水平落后的古代学技术,古人虽然非常看重藏书,但火、洪、虫蛀依然吞噬了大量古籍。

古代保护古籍的方法多以预防为主,主要从建筑保护、古籍制作时间、古籍管理等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施药、晾晒等预防措施,对藏书进行严格管理,对破损古籍进行抢救,达到古籍整理的目的。

建筑保护是指对图书收藏建筑的保护。中国古代藏书建筑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艺术特色,又能在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学科学技术下保持风格建筑的美感,具有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盗等实用功能。

古代图书馆建筑对选址非常讲究。总的来说,从防潮、防火、防尘的角度来看,古籍收藏建筑更倾向于地势较高、四面环水但相对干燥通风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宽敞的高层建筑,四周高墙环绕,远离日常住宅。

古代图书馆建筑的材料主要包括石头、砖、琉璃和木材。栅栏基础采用不透水石材料一,防火、防潮、防盗,具有一定的密封功能。砖和瓦材料一用于铺设地板或包裹房屋的墙裙,以防止湿气滞留并阻挡地下湿气。琉璃其他建筑中使用材料来加固和保护屋顶的建筑构件,以抵抗阳光的侵蚀。实木材料特别适合作为藏书楼的主体结构。这种结构有一定的弹性和耐磨性,但由于易燃、腐蚀性强、易收缩,对古籍也有隐患。

古代图书馆建筑有两种风格:石室和藏书阁。石室是一种人造石图书馆,既通风除湿,又防火。石室藏书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一直延续到清朝。曹氏书店和敦煌东汉石室曹曾都是非常有名的例子。随着木结构建筑的盛行,木质建筑的藏书传统开始兴盛,图书馆亭逐渐取代了石房,成为藏书的主要样式。藏书阁新颖、美观、独特,字构宽敞通风,防潮、物理防晒,受到古代藏书家的广泛青睐。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木楼藏书的典范。

早在简帛时期,人们就开始用固定酶、涂液、复制简牍等方法来帮助古籍防蛀防蛀。杀青是将新竹中的汁液放在火上烘干。涂布液是涂布在竹简上的一种特殊液体。冗余是在正文前附上一两张空白纸条,保护正文。

在纸文书时代,古人用麻、藤、竹、草、树皮等制成的纸。这种纤维纸寿命长。人们还使用各种防蛀加工纸,如黄纸、胡椒纸和万年红纸来保护古籍。

黄纸是通过“染色”把纸染成黄色而得到的。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中指出:“在纸上涂抹黄色防蛀药物,称为黄纸。”北魏时期,黄煌的染色技术相对成熟,唐代以后,用黄柏汁染纸避蛾是民间*常见的做法的方法。硬黄纸是唐代*好的黄纸,防蛀、防潮、防腐效果突出。当时用硬黄纸写经,如敦煌经,所以保存了两千多年。

古人还用花椒、花椒、老花椒等溶液给纸染色制成“花椒纸”。由于浸渍有花椒纸的各种辣椒都含有具有防虫杀虫作用的化学物质,所以花椒纸具有优异的防蛀性能。南宋现存的书《名公僧修标注南史详节》是用花椒纸印刷的,保存*好,没有虫蛀的痕迹。但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辣椒纸的数量有限,当时主要是为皇家图书馆定制的。

万年红纸,即红丹禁烟纸,是将红丹磨碎,加入少量化学添加剂,刷在熟宣纸或历史纸上晾干而成。它以橙色和性能稳定命名。铅丹的主要成分是剧毒和性能稳定,万年红纸可以作为正反面内封面或衬纸,具有很好的防蛀防蛀效果,其颜色和功能经久不衰。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石墨和矿物颜料被用于印刷书籍。字迹鲜艳,不易变色脱落,可稳定保存。早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水墨。先秦时期有些人用墨水写字。魏晋之后,制墨水平大幅提升。到了唐代,徽墨闻名于世。产于徽州地区的徽墨,不仅具有“色滑、香郁、纸笔不满意、入纸不晕”的基本特征,还具有“薄纸如漆,守真千年”的功效。制墨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炭黑,耐磨不易扩散,字迹、漆色扎实。为了防蛀防腐,古人还在墨中加入了麝香、冰片、冰片。

16世纪中期以后,防蛀防潮的植物、矿物和常用药物开始在文献保护过程中广泛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药物放入图书馆,二是制作药贴。

库内施药是将植物、矿物或生物药物直接放置在库内驱虫、灭鼠。据史料记载,*常用的抗虫药物有香草、麝香、樟脑、烟叶、橘皮、檀香和雄黄等。唐代著名的藏书天一阁也用芸香防蛀。用芸香防蛀时会有香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书香”。

在纸质文献时代,粘贴主要用于粘贴书页和装裱书籍。因为膏体中含有糖分,容易吸引昆虫、蚂蚁、老鼠和霉菌。药贴的发明解决了这个大问题。药贴是在面粉中加入胡椒汁、藜芦、藿香和构树叶等植物药物,使其具有防蛀作用。

在保存文献的过程中,古人也实施了严格的措施,比如曝光和包装信封科学方法来保护书籍。

古人对书籍的编排了解很多。他们通常把书存放在通风、干燥、阳光直射、温湿度变化适宜的地方,文件摆放得当。主要是大部分书籍都是按照经典、历史、书籍、藏书进行分类整理,并编制书目提要,方便参考。书箱排列稀疏,书籍摆放密度适中,定期检查。文献收集中*重要的系统之一是防火系统。早在宋代,文献收藏中就有专门的防火部门作为防火机构,配备防火器材。明代中山陵黄皮书数据库的防火制度较为严格。

“曝书”也是古代藏书制度之一,晒搜是防止文献中灰尘飞蛾的有效方法。揭发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唐代,公私图书的晾晒活动已经成为时尚,并形成了严格的制度。梁鼎芬《书藏四约》对图书曝光有详细的规定,即“每栋楼一楼有四张长木桌,用于验书和晒书”,“每年每季度晒一次书”,“晒书要在晴天无风的情况下进行,要按次整理,收藏时不要乱放,彻底晾干后翻两面拿回来”。其实很多人关注的是图书曝光的具体操作,一定要考虑到季节和南北气候的差异,使其合适灵活。

为了防止书籍在收藏和浏览过程中被损坏,古人还制作了书皮、淡袋、信封面、胶合板、书箱和书架来保护书籍。先秦典籍中有“书简”(“笥”、“笈”)的记载,是暂时存放竹帛文献的工具。书籍封面,又称书衣,可以有效保护书籍。书皮又称信封面、信盒,是用布封面、锦封面、木箱包装书籍,有助于防尘防潮,长时间保持平整。盒子比信封面更精致,楠木和樟木用得好。

对于破损的文献,古人也试图修复。明代周嘉胄提出了文学修复的核心理念,即“不遇良工,宁守旧物。”可以看出,修复文档需要很高的技术,否则,*好保持文档原样。《齐民要术》要求修复纸要和原文件匹配,“不看清楚不知道怎么办”。明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许多从事文献修复的工匠。

古人不厌其烦地采取各种措施妥善收藏和保管古籍。他们在文献的收集和保护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专业、系统、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并有不少被写入,对我们今天的图书保护和管理也有重要的学习、研究和借鉴意义。

20.jpg


产品型号

HSDD-1000LWSG    

产品品名

古籍恒温恒湿储藏柜

外尺寸约 (W*D*H)

1220*760*1980mm   

内尺寸约 (W*D*H)

1100*610*1450mm  

额定电压

AC220V 60Hz

峰值功率

1950W

均值功率

200W

柜体综合控温度可调可控

     10℃-30    

柜体综合控湿度可调可控

     30%RH -90%RH    

温度波动范围

 ±2  

湿度波动范围

  ±5%RH

噪音

50分贝

控制器

    7寸触摸屏智能显示

箱体材质

内外不锈钢

门式样

2

层板

6 不锈钢层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