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悠久,档案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蒙古语言丰富的历史文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显著的地域特色。介绍了内蒙古的珍贵历史文献,同时也介绍了黑城的文献。
中国第二大内陆湖黑河流入内蒙古直辖市境内后称为额济纳河,影响额济纳三角洲面积约2.7万个辖区。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这里也曾是集乃路总务署保证东亚贸易道路畅通的地方。"额济纳"是党项中"亦集乃"的变体,意味着只有有了额济纳河的滋养,才能有千古名城黑城。"额济纳旗"已成为国内唯一一个以西夏语言命名的现有国旗名称。黑水(古称弱水)从这里流过,人们沿河挖渠引水、放牧,让广袤的土地变成了阡陌纵横、草木葱茏、羊驼成群的绿洲宜农宜牧。从黑城文书档案的挖土情况来看,证实了当时的农牧业是繁荣的。自汉代黑河盆地开始灌溉水以来,古居延屯田面积已达4.3亿亩。唐朝和西夏以后,直到元末明初,这些大量的农田才被接受弃耕。黑城建于额济纳河下游的绿洲地区。当时,在这片适合放牧和耕种的土地上,住着官员、士兵和家庭成员,以及耕种土地的农民和做生意的商人。这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河道两岸有屯田农民的村落遗址。
然而,经过战争和额济纳河的改道,黑城逐渐被沙漠吞噬。1753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了额济纳老土尔扈特专用旗。从此,"额济纳"取代了"亦集乃"成为了广袤大地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黑城"曾是西夏黑水水镇闫军师和元代彝族集乃路的住所,被称为哈拉浩特,遗存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民政府住所东南35公里处达来呼布镇黑城西夏始建于元末废弃,历时350年。是汉与唐居延和近代额济纳的纽带,在中国西北民族经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当年,这个地区靠河水灌溉,树木生长茂盛。一旦极度缺水,这片荒地就会变得贫瘠。这一代的温度高达45℃左右;冬季*低气温在-20℃左右;全年有5-6级西北风;*大风速在8级以上。由于这个地区是内陆,干燥炎热,极度干燥,古代居民使用的木材、纸张、羊毛、草和丝织品都经过高温脱水干燥,埋在地下无水的沙漠中,以便长期保存。"黑城历史档案文献"和"居延汉简"的发现,不仅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西夏学"和"简牍学",也让额济纳旗一举成名。
1908年至1909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带领探险队首次在黑城挖掘,出土了大量文书档案和珍贵文物。科兹洛夫从黑城盗走的大量珍贵档案收藏在俄国研究院东方研究中心圣彼得堡分院,因历史原因很少有人关注。20世纪90年代,在俄中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档案被出版,命名为《俄藏黑水城文献》,199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汉文、西夏文世俗和西夏和佛教组成。第汉文部共6卷,大部分为元代官私文书,收录于第4卷。1914年,法国人奥莱尔斯坦因也在黑城挖掘,获得了大量文书档案和文物。
哈拉浩特考古是斯坦因第三届中亚考古的关键环节。他对遗址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古工作,分为城墙结构、城内外三个步骤,发掘了城内近20处遗址,并对遗址出土的遗物做了详细的记录。正是因为斯坦因在发掘时及时对城内出土的文献和文物进行了编号,使得后人能够将文物归类到当时的原始遗迹中进行整理,便于研究中遗迹与文物的对比分析。斯坦因在黑城获得的文件现在收集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和印度物资部。西北第二民族大学(现为北方民族大学)的美国科学家对这些中国文物档案的整理和分类进行了三年多的专业研究。2005年,《英藏黑水城文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收集了7000多份西夏文档,230多份汉文文档,以及少数梵文、藏文其他语言的文档。汉文部分文献为元代公私文献,为蒙元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档案。科兹洛夫、斯坦因等人在海外掠夺黑城档案和文物的消息传出后,一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27年,芬兰人斯文·赫定和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徐炳昶教授组织中瑞西北考察队,在这里发现了文书档案。这部分文书档案现在在中国科学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额济纳旗先后划归内蒙古直辖市和甘肃省管辖,甘肃省博物馆和内蒙古直辖市文物考古的研究中心在黑城接受了专业人员的考察。1964年内蒙古自治市人民政府将黑城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经省文物局批准,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室和阿拉善文物管理队组成的考古人员于1983年9月至10月和1984年8月至11月对黑城进行了两次考古工作,共获得文书档案近3000件。这些文献都是残迹,大部分属于元代,有汉文、吴伟体蒙文、八思巴文、藏文等创作人物,其中汉文文献2200篇。由于考古学家对元代至北元初期的地层揭露较多,出土的文书档案主要在元代,北元初期相对数量较少,西夏时期数量*少。就其内容而言,这些文献主要是世俗文献,佛教经文很少。世俗文件多为官方文件,而居民书信、合同、票据、请柬等很少。这些文书档案现在保存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1年,《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由李逸友先生挖掘整理,由一家科学出版机构出版。《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一方面包含了黑城出土的大量汉文文献(附有部分图版),为研究元朝历史特别是北元历史提供了**手史料;另一方面,李逸友先生也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书作为考古报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的一部分,反映了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况集乃路,是蒙元史研究水平上非常重要的成果。
黑城如果出土的汉文文件完整或保持完整,则简称为整体;边际不足和少量词的损失,称为不足;残缺但仍能穿透文字含义的,称为残疾;文档只有一个角,或者有几行字,但语义无法穿透,或者有年份,有签名,没有内容,都简称残片。在汉文出土的2200件文献中,《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公布了760件,其中有少量残片,部分纸片相互连接,部分可以推断。未打印的废纸,大约1500张。挖掘集乃路主管府架阁库遗址(F116)时,出土纸屑1000余件,其中未公开的纸屑490余件(甲格库,中国古国家档案馆。始于宋代。"架"是测量对象,"阁"与"搁"相同,意思是"载"。"架阁"是存放文件的木架子,楼层多,便于分类存放和检索)。书架库被大火烧毁,残垣断壁上的字不多,让人很难理解文字的意思,尤其是被烟熏焚烧后,残字更难读懂。比如有很多《纳冬妃子分例文卷》残片,有的长达1米,但都烧到了下部,上部每行有1-5个字。这本书挑选了几篇字数很多的文章来印刷。汉文建筑基地出土的黑城文书残片主要是文书残片,包括档案、人事、民族、礼仪、军政、农牧、钱粮、站红、法律法规和文字诉讼、合同、票据、儒学和文史、佛教、医算、印章等。其中钱粮证件种类*多,所以打印时分为五类:钱粮、俸禄、皇妃、军钱粮和官钱粮。其次是民间的契约、书信、票据、书法、信封等残羹剩饭;再说一遍,打印一个废书。除了在佛寺遗址出土的印刷和书写的佛经外,在一般居民的遗址中也出土了少量的碎片。
义集乃路是元代的一个道级县级单位西北。黑城文献涵盖了元代粮食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集乃路,对于了解元代集乃路乃至元朝末年的政治和财政状况西北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分析这一部分文书档案,可以在确定其性质和考察其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当时的粮食供给。比如通过梳理河渠司相关文件,结合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分析河渠司《黑城文献整理释读研究》的特殊职能,研究其在征税收粮、申报水稻产量方面的作用。查看集乃路的仓库文件,研究仓库管理员文书档案的任命,验证集乃路广济仓库和玉布仓库的功能和管理。也是食品工业的集乃路。元朝初年,伊吉乃地区的粮食主要从甘肃兰州运输,从知止(公元1320年)二年直接从宁夏府路运输。据文书档案记载,食物来源为河东宣威公司,现为山西地区。
从《至正廿四年司吏刘融买肉面等物呈文》《亦集乃分省原出放规运牒》等人文书档案的记载中,有必要对文书档案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集乃路在元代后期的财政状况,当时小麦已经具备一般等价物的特征。进一步学习文书档案了解对贵族、官员和士兵的口粮分配,以及养老金和救济食品的分配等。还有集乃路贵族的一些口粮和官员的所有口粮都是用碎钞支付的。虽然朝廷规定官吏的俸禄都要付给袁钞,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方政府对袁钞的支付是统一的。驻扎在也门的士兵集乃路根据不同的服务和任务分配小麦等不同的口粮。由于纸币贬值,分发不及时,一些官员不得不依靠贷款谋生,士兵们纷纷逃离。
还有集乃路由于农作物有限,灾害影响大,加上灾害处理制度严格,虽然有储存,但效用不大。元代养老的对象主要是孤寡孤独的人,朝廷对这个人的口粮和物资的救济有相关的法律。多件出土件文书档案表明该法得到了有效实施。分发口粮的机构包括广州仓库、屯田仓等仓库和太小的机构。由于仓库范围广,为避免寻租,元朝将调查作为口粮支出的依据,唐宋时期紧随其后。必须检查口粮的分配情况。配送完成后,必须详细记录收货和发货情况,仓库要按时清点,如实上报。这些文书档案准确反映了集乃路依靠本地屯田和外地运输维持粮食正常供应,尽可能畅通口粮供应渠道,保证配送有序,较好地解决了口粮实物配送或货币兑换问题,稳定了当地法律秩序。
出土文献黑城为研究元代灾害提供了更详细、更重要的资料集乃路。位于西北边界的易集乃路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天灾人祸频发,对镇上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这些自然灾害与13世纪至14世纪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也与元代农业科技发展应用不当西北屯田破坏生态环境有关。元朝时,义集乃路是甘肃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镇。军民赖以生存的粮食生产全靠黑河水灌溉。当时引水灌溉管理严格,虽然经常发生水事纠纷。
因此,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处理案件。在丝绸之路交汇处集乃路,水在当地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形成了民居布局、水资源保护、水神祭祀等一系列运河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以"水"为中心,一点就构成了以运河为村级组织、以水权为基础的标准化体系。另一方面,以冯玉·石勒为祭祀内容的水神祭祀构成了象征性的淡水资源管理系统,两者融合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礼有五经,比祭祀更重要。"事神致福"的祭祀仪式一直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郡县祭祀作为古代祭祀制度的一部分,实验结果很少。黑城出土了一批礼制祭祀文书,成为研究元代集乃路乃至元代西北地区郡县祭祀仪式的文物材料。礼制文献中有三个关于礼制的礼制表。通过比较元代典籍中记载的祭祀活动,研究者得出结论:这三个文献是祭祀宣生、祭祀黄三、庆祝汉朝生日的仪式清单。结合元代国家行政制度和这些文献,可以分析元代祭祀费用的适用条件郡县,也可以展现元代的祭祀情况。
黑城元代有300多个送达地址,涉及案件近170件。这也是元代较为完整的司法档案集乃路。作为元代的程序法材料,它补充和填补了元代地方村级组织司法档案的空白,使我们可以研究元代地方村级组织的诉讼审判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地位,以及政令法律的执行情况。起初,史学界对元代司法文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保存完好的文书和代表性案例上,而对绝大多数破损残缺的文书几乎无人涉猎。随着技术研究的深入,有人综合古典文学、宗教、文字学、历史地理学等理论和学习思路,对元代所有诉讼材料黑城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准确分析。,获得了集乃路的发展演变和集乃路总局办公室的设置方案,以及集乃路的人文环境、金融和人民生活状况。这部分文书在对所有文书的送达时间、内容、种类等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可分为驱逐案件、婚姻案件、打架斗殴杀人案件、盗窃案件、财产案件、土地案件、其他案件七大类。考证和解读60多个各具特色的法律词汇,研究还集乃路五大律师协会的职能、分工以及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开展案件的审理和司法运作,包括刑讯室、胡芳、总局办公厅下的监察部、总局办公厅上的反政府访部和反政府访部下的监狱部,也是由总局办公厅和反政府访部处理。还集乃路研究政府在行政司法运行中使用的各类公文、司法文书的写作要求。
这些文件包括政府与官员之间的答复、急件、申请和呈件、信件和卡片、传票、证书、身份证明、人员接受证书、责任证书、原告和被告的冻结证书等。在政府案件的审判中。还集乃路研究办案的详细流程,包括诉讼、政府受理、证据收集、刑罚执行等环节。通过使用文书档案,结合一些案例,可以详细验证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情况。这些文书档案也暴露出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比如区域小偷作案、难民管理、卖地、财产纠纷、打人打官、不服从政府决议等。
站文书档案可分为调度站、签约补偿站、全站三部分。这些文书档案格式多样,种类繁多,大多捆绑应用。第二,是盘的关闭,模具的呈现,模具的死亡和神谕的宣布等。,多记载元代刘娜路上八个蒙古站的管理和运营情况,故称"蒙古八站"。
木板上印着12张票据,包括盐报价单、盐卷、钞本、契本、仓单等。这些票据不仅可以研究元代的制版和印刷,还可以展示当时与专门机构合作打开市场的规范。《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收录了2个《大元通制》碎片和8个《至正条格》碎片,见证了元朝的正式法典。这本书还包含13份贷款合同。根据形式、内容和特点,可以探究元代居民的社会生活集乃路。
对吴伟Ti蒙文和藏文文献的整理和解读,是日本京都大学学者与内蒙古感官学者的重要横向合作。从2002年到2006年历时4年完成,2006年发表了项目《黑城文献整理释读研究》的*终报告。
它以西夏时期的西夏档案为基础,为研究西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提供了实物资料。
黑城档案是20世纪历史文献的惊人发现中国。黑城出土档案文物1万余件,涵盖宋、西夏、金、元等朝代。其中,宋之交的宋代边防军事文书西北是研究北宋后期将领制度、军饷制度、军粮制度的珍贵实物,可以弥补传世史料的不足。各种官方和民间的社会文献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手资料。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料可以填补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大量刻书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
黑城除上述文献外,部分出土文献散见于民间,需要公布、整理和研究。